全景财经

全景网是一家财经资讯网站,拥有资本市场网上路演平台,以及上市公司互动平台。专注于提供及时专业的财经资讯、深度的上市公司观察解读、轻松诙谐的财经原创栏目,致力服务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和财经业内人士。

从恒大危机拆解公司的生死存亡 |全景读书会

  日前,恒大集团发布声明,称公司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”。估计很多人都难以想象,房产巨头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?道理很简单,当某个行业或某个巨头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险与挑战。可以说,企业创始人的思维路径和商业模式是否与时代相符,决定了其未来的路。但要时刻迎合大势,谈何容易?恒大是否能够度过这次危机,成功转型?我们从《猎头之道》作者、20多年的资深创业者、洞悉企业发展的管理专家陈勇先生的这篇文章中,也许能够获得启发。

  文/陈勇,摘编自《猎头之道》

  一幢几十层高的商业大厦突然倒塌,你听说过几次? 一家看上去颇有规模的公司突然倒闭,你听说过几次?

  我猜,对于前面这个问题,你可能会去搜索一下,但未必能很快举出一个例子。而对于后面这个问题,你极有可能列举出不少案例。

  创办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与建造一幢有数十层高的商业大厦,二者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二者的稳定性却天差地别。为什么相似的结构,其稳定性会有如此大的差异?弄明白其中的原因,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的启发。

  商业大厦与公司大厦

  我发现,尽管商业大厦是有形的实体,公司大厦是无形的组织,但二者在结构上却有能够一一对应的相似之处,如下图所示。

  图片

  商业大厦与公司大厦在结构上的对比

  1.商业大厦的物业管理如同公司大厦的业务营运:这是客户感受最直接的层面,对短期的收益可能影响巨大。

  2.商业大厦的内外装修如同公司大厦的业务发展:装修或营销做得好,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,并让客户支付更高的价格。

  3.商业大厦的通信、水电等配套设施如同公司大厦的综合支持系统。虽然这些配套支持系统不那么引人注目,但一旦这些系统运作失灵,整幢大厦就会陷入低效、混乱甚至停摆,进而导致客户的流失。

  4.商业大厦的框架如同公司大厦的人才发展机制: 尽管大厦的框架对于客流量的直接影响不明显,人才发展机制对于业务收益的直接影响也不明显,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支撑着整幢大厦。

  5.商业大厦的地基如同公司大厦的治理机制: 客户看不见大厦的地基,也无须看见。尽管它们无须时时维护,却是大厦受力承重的根基。根基有问题,肯定难以支撑整幢大厦。

  6.商业大厦地基周边的地质结构如同公司大厦的文化价值传统。这些看似“软性”的环境因素,润物细无声却又深远地影响着地基和治理机制的稳固。

  以上对应关系未必严谨,但二者确实有内在的相似性。商业大厦和公司大厦有着相似的结构,但稳定性却差异极大,核心原因在于:二者在建设顺序上有很大的不同,甚至截然相反。

  当我们建设一幢几十层高的商业大厦时,我们会严格遵循如下顺序:首先是选址,确认这个地点的地质结构是否适合建高楼;其次,按照大厦所需的承重打地基;然后,在地基上开始建框架;接着,铺设水电、通信等配套设施;接下来,砌墙装修内外墙;最后,进行物业管理。

  而公司的发展顺序,则恰好相反:

  创业之初,对创业者而言最关键的可能是业务营运问题,即服务好现有客户,让公司启动并存活下来。

  稳住阵脚后,创业者开始关注业务发展,即如何获取更多客户、扩大经营。

  公司规模尚小的时候,创业者在行政、人事、财务等支持性事务上都得尽量亲力亲为,以节省成本;业务量增大之后,创业者开始关注中后台的支持系统建设。

  业务体系、支持体系发展起来之后需要更多的人力,创业者开始关注公司的人才发展机制。

  人力多了之后,小公司变成中大型公司,人际关系、协同事务比之前更复杂,创业者开始关注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等公司治理机制。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并不难,因为即使创业者没有足够多的经验,也可以邀请外部顾问参与设计,但极有可能治理机制设计出来之后运作并不顺畅,因为它的运作需要与公司的文化价值传统兼容。

  最后创业者们殊途同归,都会关注企业文化。

 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,也大体经历了与公司发展类似的顺序:

  羡慕西方船坚炮利→向西方国家买船、买炮、买枪→洋务运动兴起,办厂自救,造船、造炮、造枪→官派留学生出国学习,培养人才→学习西方的国家治理机制,变法图强→最后开始关注西方的文化、思想、哲学。

  建大厦的顺序、办公司的顺序、向西方学习的过程,给我们的基本启发是:看得见的繁荣一定有看不见的基础作支撑。

  建公司为何很难遵循建大厦的“最优”顺序

  理论上来讲,建大厦的顺序可能也是发展公司的“最优”顺序:

  尽早沉淀有长期生命力的文化基因——在规模还小、业务还没有做大之前,就制定好如何分配利益的规则,避免将来面对现实利益的内部纷争→有前瞻性地搭建好人才发展的支柱与框架,避免业务量增大后人力跟不上→搭好人事、行政、财务、IT系统等中后台支持系统,让组织中的各项业务运作顺畅→敲锣打鼓地建品牌、发展新业务→狂飙突进地进行业务营运,把田里的麦子收割回来。

  这样的顺序合乎逻辑,相信也有助于公司实现稳定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。但看起来理所应当的发展顺序,在现实中,却极少有公司参考借鉴,为何会这样?

  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点:一是偶然性与不确定性,二是多层并行VS逐层递进,三是人性的弱点。 

  偶然性与不确定性

  一方面,生意机会的偶然性较高,并且稍纵即逝。条条框框的“顺序”束缚往往会成为抓住机会的阻碍。

  另一方面,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,未来很难预测,在艰难的现实选择中无法很好地规划发展“顺序”。比如,打下建50层楼的地基,却只有机会建到10层,这属于典型的过度投资。又如,原来只打下建10层楼的地基,却抓住了建50层楼的商业机会,若担心因地基不牢、建楼太高会倒塌而放弃,这显然太可惜。然而推倒后重打地基再建,机会成本又太高并且有可能错过易逝的机会。如果冒险继续往上建,最后大厦坍塌又会让人悔不当初。如果两头兼顾,一边想办法加固地基,一边继续往上建楼,又会面临艰难的“变革管理”。

  多层并行

  VS逐层递进

  建一幢商业大厦,只要设计完善、资源到位,就可以线性展开、逐层递进,基本没有悬念地按时、按质完工并且具有长期稳定性。而公司大厦的建设则是动态调整、多层并行的。

  公司在成长过程中持续与外部市场环境保持互动,“表层”的业务运作直接关联并贯穿业务发展、综合支持、人才发展、公司治理、文化价值等所有层面。在多层并行的过程中,保持逐层递进的清晰思路顺势而为、持续动态调整,难度自然较大。 

  人性的弱点

  现实中,抓住某个机会迅猛发展却昙花一现的企业比比皆是。也有很多公司稳健发展本可存活得久一些,却在高速的拓展中轰然倒下。其本质上是由创业者的自我膨胀、过度贪婪等人性弱点所致,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

  公司大厦的建设确实需要遵循其内在的顺序,虚假繁荣、根基不稳是走不远的。

  分析公司“最优”发展顺序的意义

  既然这个“最优”顺序在现实中极难做到,那么分析这么多又有什么意义呢?

  简而言之,相对单纯强调对现实刺激进行快速反应,基于对现实及企业策略的动态认知来进行主动选择,企业健康成长的概率会高很多。关于公司如何用好公司发展的“最优”顺序框架,我有如下几点建议:

  对一般顺序中的合理缺陷保持清醒的认知

  创业者关注焦点的通常顺序是:近期业务→业务拓展→支持系统→人才梯队→公司治理→企业文化。在将“活下来”当作首要任务的残酷现实中,这个一般顺序是合理的。但要想企业“活得久”“活得好”,创业者需要关注的顺序往往是反向的。对这种内在矛盾的清晰认知,有助于创业者把握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重点。

  尽早关注

  “最优”顺序中重要而不紧急的底层问题

  底层的问题,如企业文化、公司治理、人才梯队,往往都是解决难度较大、重要却不紧急的问题。提早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超越创业者当前的舒适区的。在业务紧迫、生存第一的“合理”原因下,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会被不断延后。但越拖延,问题就越难解决,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。

  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可能按照“最优”顺序进行公司的长远建设, 尽管有可能影响短期利益,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是高性价比的时间、精力、资源投资。

  把顺序框架当成企业健康程度的诊断工具

  如同人需要实现身心的整体健康一样,企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实现业务营运、业务发展、中后台支持系统、人才发展机制、治理机制、文化价值传统各个层面的整体健康。

  “最优”顺序框架可以用作企业健康的诊断工具,帮助我们清晰准确地了解企业各个维度的健康状况,从而实现多层次的均衡成长。

  适度超配

  有长期发展决心的企业,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,在关键职位上尽可能超配,表面上看要多花一些钱,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避免了要倒回去修地基而可能产生的更高的综合成本。

  蔡崇信放弃500万元的年薪,以月薪500元的薪资作为第19号员工加入阿里巴巴,算得上是经典的超配案例了。因为这样的超配,阿里巴巴在很多方面的地基打得很牢固,绕过了很多创业公司难以避免的致命陷阱。

  “陪跑”借鉴

  高度重视其他创业者的“踩坑”经验。大部分人是从自己的血泪史中获得成长教训的。但如果能够从别人的血泪史中借鉴经验教训,我们成长的代价就会小一些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可以找一个或几个比你经验更丰富的创业者“陪跑”,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。

  创业不易,发展艰难,能持续发展更难。期望本文对公司发展的一般顺序与“最优”顺序的比较分析,能启发更多的创业者,带领公司实现健康、可持续发展!

精彩推荐

我要投稿

  • 投稿须知:点击查看
  • 投稿邮箱:wetg@p5w.net

  • 扫描二维码,随时阅读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