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行大师兄

暂无介绍

要吃多少西方的药,才能治好贸易战的痛

  

  经过前段时间的大讨论,最终,家长们还是没能拗过熊孩子(市场):央妈继续羞羞答答地放水,财爸也正在变得更加积极,三大姑六大姨们也开始嘘寒问暖,无微不至起来。上一秒还声色俱厉的家长们,一下子变得慈眉善目,他们是怎么了?是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?还是因为村头恶霸美利坚给了神助攻?实际上,家长们所经历的要远远比看起来复杂的多,下面我就来给你梳理一下。

  1

  故事还要从贸易战开始说起。为什么在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之后,全世界都在谴责他:倒行逆施?

  这是因为,特朗普的所作所为,违背了所有人都信仰的两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,一个叫劳动分工原理,一个叫比较优势原理。劳动分工原理是经济学鼻祖亚当·斯密(1723年6月5日—1790年7月17日),在他的那本经济学圣经——《国富论》中提出来的,他认为:人类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。

  比如,一部苹果手机,就是由负责研发和设计的美国,负责生产制造的中国以及其他30多个国家,经过分工合作完成的。

   

  为什么要这么分工呢?为什么不是中国负责研发,美国负责制造呢?看起来很简答的问题,但在200年前,可是个未解之谜。

  第一个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明白的叫大卫·李嘉图(1772年04月18日—1823年09月11日),他在劳动分工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“比较优势理论。

  他认为:在一个社会里,只要一个地区,一个国家,把他们有限的资源,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,然后进行交换,整个社会的总价值就能够达到最大,每个个体也都能得到改善。

  根据这个理论,我们就明白了,因为美国和中国资源禀赋、机会成本等比较优势的不同,这就决定美国应该专注于搞研发,中国应该专注于搞生产,而不是反过来。设想一下,如果你让科学家去工厂干活,让车间工人去实验室搞研发,会是怎样的情形?所以,可以这么说,正是因为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,进行充分的分工合作,才有了WTO,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全球贸易,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。但是,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后,他不干了。他的理由是:中国这些国家通过贸易,窃取了美国的科学技术,抢走了他们的工作饭碗。很容易想明白一个道理是:美国人的制造产业和工作机会,从来不是被中国人“抢”过来的,这是大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,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自然形成的。很多人批评特朗普,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。特朗普傲娇的表情里,却分明写着四个字:是,又怎样?你跟他谈自由贸易,他跟你谈美国吃亏;你跟他谈分工合作,他跟你谈加征关税……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老男人。

  2

  外需靠不住,那就扩大内需吧。在今年的423政治局会议上,“持续扩大内需”的目标被正式提出来。但现实的尴尬却是,每个家庭的“六个钱包”都已经被房子掏空,哪里还有什么消费能力?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种尴尬:2018年上半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9.4%,相比2017年全年还回落了0.8个百分点。三驾马车中,唯一可指望的只有投资了。而民间投资一直萎靡不振,又让大家只能把目光直勾勾地投向了政府。

  于是,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,就这样被再次搬了出来。

  凯恩斯成名于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。当时,美国经济每况愈下。对此,过往的经济学理论却都一筹莫展。1936年,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,核心观点就是:需求不足,政府来买单。他认为,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,直接干预经济。他的这个主张,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,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——宏观经济学。

  凯恩斯的药方一出,各国政府一下子豁然开朗:原来,所谓的经济调控,一个永久的秘密就是——面干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。这里的“面”就是需求侧的投资、消费、出口;这里的“水”就是指货币。

  中国曾经依靠凯恩斯主义,度过了前两次危机:一次是,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。一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。但,再好的灵丹妙药,一旦用多了,药效就会慢慢降低,凯恩斯的药方也不例外。就货币政策而言,过去十年的3次放水效果越来越差:2008年第一轮宽松,两个季度见效,GDP从6.4%反弹到12.2%,反弹5.8个百分点,持续4个季度;2011年第二轮宽松,5个季度见效,GDP从7.5%反弹到8.1%,反弹0.6个百分点,持续2个季度;2014年上一轮宽松,8个季度才见效,GDP只从6.7%反弹到6.9%,反弹0.2个百分点,持续2个季度。财政政策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:1998年东南亚危机汇总,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刺激,使得GDP增速在2003-2007的五年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;而2008年的4万亿刺激,却只是使得2010年的GDP增速跳升至10.6%,随后就跌入了个位区间。如今,又过了10年。继731会议提出“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”后,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发布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,动辄就上万亿,加起来估计将近20万亿。而央妈对于流动性的描述也由“合理稳定”变成了“合理充裕”。 于是,新的问题又来了:这一次,“宽松货币+积极财政”的组合还能奏效吗?

  3

  对于这个问题,凯恩斯是回答不了的。因为,在凯恩斯主义风靡全球,并让战后的欧美经济持续繁荣了30年后,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,美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——滞胀!所谓滞胀,就是指继续发行货币,物价不断上涨,而经济却不再上涨的现象。新问题的出现让凯恩斯主义备受质疑,同时也让其他两位经济学家脱颖而出。一位是哈耶克,他指出:经济衰退是一种健康的代谢现象,政府应当减少经济干预。另外一位是弗里德曼,他认为:政府一旦习惯了乱花钱,是绝对不会再过节衣缩食日子的。所以,他主张:小政府大社会,减少政府干预,让市场自由选择。

  特朗普的偶像里根,对弗里德曼的“新自由主义”推崇备至。1980年,里根就任总统之后,他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“里根经济学”,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:减少税收,放松管制。实际上,就是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,让民间花钱,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。

  另外,再加上“星球大战计划”等一系列政策之后,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泥沼:通胀降低了,经济也开始了稳定增长。

   

  反观中国的现状,里根经济学给我们的启发似乎是:在经济滞胀阶段,更应该做的是降费减税,放松管制,而不再是“大水漫灌”式的刺激。

  实际上,大家对“里根经济学”也有很多争议。在里根执政的后几年中,美国经济出现了“三高”“三低”——高债务赤字、高外贸逆差、高失业率,人均GDP增速下降、制造业生产下降、经济竞争力下降。在之后老布什当政的4年里,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,1991年更是出现了1.2%的负增长,创下了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率最低纪录。1993年,克林顿就任总统后,又重新把凯恩斯老先生请了回来。他对凯恩斯经济学思想进行升级改造后,还兼收并蓄包括供应学派在内的其他观点,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,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,为美国创造了稳定增长的黄金八年。最值得称道的是,在克林顿执政期间,美国掀起了一股“新经济”浪潮,一大批效益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的高科技企业如苹果、英特尔、微软等,脱颖而出并高速增长。有人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克林顿的功劳。因为,美国新经济的发展,源头上还是因为里根通过“星球大战计划”栽下的树,而克林顿不过是一个“乘凉”的后人。不论是谁的功劳,这都说明,熊彼特“创新理论”的无比正确性——在任何时候,科技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。另外,这也间接解释了,为什么特朗普要精准打击“中国制造2025”,也能明白中国为什么这么重视“新经济”了。

  4

  这么梳理下来,你可能已经发现:这两年,我们几乎把美利坚曾经奏效的救世良方挨个体验了一遍:1、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刺激需求;2、马歇尔计划的一带一路;3、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;4、里根的供给侧改革。5、克林顿的新经济计划;最近,还有人建议,中国应该尝试下中国版的“星球大战计划”。但是,从现实的情况来看,似乎还是日本的那一套最有效:靠房地产拉动经济。不过,日本的前车之鉴也是非常明显的: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后,日本失去了20年。也正因如此,决策层对房地产的态度已经变成了“遏制房价上涨”。中国又站到了十字路口上,我们究竟还有多少药方?(感谢实习生丁一对本文的贡献)

  (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:投行大师兄)

精彩推荐

我要投稿

  • 投稿须知:点击查看
  • 投稿邮箱:wetg@p5w.net

  • 扫描二维码,随时阅读文章